陈祖新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你们的建议反映了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和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吸收。现答复如下:
正如你们在建议中提及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南通是全国、全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七普”数据显示,全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231.87万人,占总人口的30.01%,总体呈现规模大、发展快、空巢多、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近年来我市抢抓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医养结合试点、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及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等机遇,强化制度设计、优化政策环境、健全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创新,用实践率先蹚出一条优势互补、持续发展、多方共赢的“链式养老”特色之路。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187处,总床位达到9万张。养老机构专业服务有效延伸、辐射至社区、家庭,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1.3张,初步建立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在民政部、财政部组织的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地区。创新“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公共服务质量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测评结果位居全国第四。
一、关于加快养老产业立法的建议。制定《南通市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对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要求加快相关立法呼声的及时回应,是着力解决我市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条例》出台,2020年市民政局正式成立《条例》立法调研工作组,梳理汇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省辖市近年来新出《条例》,并赴上海、苏州及各县(市、区)开展养老服务工作专题调研,学习外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听取各县(市)区对《条例》立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组织机构、构建了政策体系、创新了服务模式,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及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从立法的现实基础和先行探索方面来看,制订《条例》的基本条件已比较成熟。目前,立法调研工作组已完成《条例》项目论证报告和立法调研报告,形成了《条例》初稿。据了解,《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目前仍在修订阶段,预计2022年完成。待《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修订完成后,市民政局将第一时间正式启动条例立法工作。
二、关于实施产业规划引领的建议。我市始终注重引导和发挥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南通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从土地规划、土地供应、财政投入、税费减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全市养老机构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的良好态势。将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地方留成福彩公益金55%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银行业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信贷利率,对民办(营)养老服务机构贷款进行财政贴息,重点提高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贷款贴息标准。全市统一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标准,对新增床位给予最高每张1.5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最高每月300元的运营补贴。出台《南通市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普惠型养老床位。全市社会力量运营养老床位累计6.8万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78%。
三、关于推动移动互联网等与养老服务业结合的建议。一是建立“通城养老”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集成全市养老服务信息、服务、监管等功能,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提高公共服务和决策水平。二是推进县(市、区)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汇聚线上线下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全市各地建成老年人信息呼叫及应急服务平台(虚拟养老院)。三是推动养老机构“智慧养老院”建设。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组织)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的远程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紧急救援、亲情关怀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四是扩大优质老年用品产品供给。制定出台《关于优化民政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在充分保护老年人生活隐私的前提下,强化智能辅助,配置应用手势控制、语音控制等简便操作的智能设备、适老化智能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强化突发应急救援“一键呼叫”,不断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
四、关于给予高校更多招生和补助政策的建议。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养老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提升养老服务岗位待遇和职业吸引力,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养老服务人才政策待遇不断完善。引导各类在通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予以专项扶持。建立与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配套的薪酬激励机制,依据职业技能等级给予相应的一次性补贴。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制度。按3~5万元奖补标准,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岗位大专院校毕业生一次性入职奖励。鼓励引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家庭等困难群体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对养老服务机构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每年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并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建立养老服务人才褒扬机制,组织开展“最美养老护理员”评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二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常态化开展。持续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养老机构负责人和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养老护理技能示范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护理人才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发“互联网+培训”新模式,常态化开展养老服务行业管理人员的政策理论和实操培训。依托政校合作平台加强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全市开设护理专业的技校有5所,在校生近千人。近三年,全市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1.5万人次,岗前培训率达到100%。三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面实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工作。建立养老服务管理人才信息库,实施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备案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市场营销、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专题研讨、论坛讲座。构建养老顾问队伍服务网络,全市养老顾问站点已覆盖达70%以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顾问团队超1000人。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队伍规模达2000人。
五、关于建立多元化养老产业链的建议。我市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扩大优质老年用品产品供给。持续办好南通市健康长寿博览会,搭建供需对接交流平台。鼓励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以及适合老年人的日用品、食品、保健品、服饰等产品用品,打造老年用品市场。发展适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推进在养老机构、城乡社区设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租赁)站点。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应用推广基地,开展产品展示、技术指导、服务培训等活动。发展养老普惠金融,支持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合理设计产品,科学厘定费率。鼓励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发展满足长期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支持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发养老型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近年来,全市财政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累计超30亿元,带动社会养老服务投入超12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你们的建议,从老年消费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推动我市养老产业良性发展,不断满足老年消费市场需求。
养老服务是一项复杂性系统化的社会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推进。今后,我们将根据你们的建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感谢你们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欢迎你们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南通市民政局
2022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