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如皋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点多、线长、面广难照料的实际状况,着力破解难题,积极探索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项目化服务,专业化照料”的服务新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民政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服务问题,实现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时刻有人关心,平时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提升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日常照护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集中照料组织。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相关规定,鼓励基层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关爱照料委托社会组织实施。2022年,如皋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社工站服务项目需求,按每6个村配备1名、最低不少于3人的标准,共招聘了55名社工站专职服务人员,创新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探视照护项目交由社工站承接,通过整合有效资源,实现服务项目需求与专业服务组织的融合对接,保障了照料服务的常态长效开展。
二是制定集中照料标准。开展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需求调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的通知》文件,促进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关爱照料服务项目的规范实施。专业服务组织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定期上门随访,做到“四查看”:查看特困人员居所情况、查看个人卫生清洁情况、查看饮食规律情况、查看有无疾病情况。依据随访查看情况,协同村(社区)负责民政工作人员主要分三个渠道快速处置:一是出现居所和个人卫生较差情况,及时安排人员对分散供养服务对象居所进行卫生清理;二是分散供养服务对象出现饮食不规律、饮食无着落、饮食不能自理或居所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协调将分散供养服务对象安排到集中供养机构生活,协助办理相应手续;三是分散供养服务对象出现患病情况,安排送医救治,协助办理相应手续。最后,所有服务工作事项,社工站服务人员均要记录造册,建立工作台账备查。
三是搭建集中照料平台。为提升特困人员集中探视照料水平和服务监管能力,全市积极推动日常探视照护可视化,鼓励镇(街道)统筹项目资金,强化技防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举措。目前全市已为分散供养特困对象3592户采购安装“千里眼云眼卫士”高清视频对话系统,通过上门服务和系统跟踪,确保服务项目能落地、有成效,切实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监管落实,实现“探视全天候、服务全方位”的精准照护。5月5日,如皋市城北街道社工站工作人员通过“千里眼云眼卫士”系统线上视频探视时,未发现陆桥村12组邱某某活动轨迹,当即会同村民政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发现其昏沉晕眩、疼痛难忍、卧床不起,经120救护车送医抢救脱离危险,后转入ICU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
四是做优集中照料服务。紧紧围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探视照料服务项目的要求,对全市分散供养特困服务对象全面摸排。一方面,如皋市江滨医院(县精神福利机构)和第三方评估机构逐一对居家分散供养特困对象进行全面评估,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准确掌握所有重点对象基本情况。结合建档和评估情况,对重点对象进行分类处置。对精神障碍患者评估需要收治的,立即进行收治;不需要收治的长期跟踪监护照料和服药情况;对失能失智对象逐一上门做工作,动员服务对象到失能失智中心集中照料;对重病对象及时跟踪做好服务,引导到相应医疗机构治疗。另一方面,做好一人一档,开展每周至少上门一次的探视服务,每次上门都要求保留图片和记录。同时为提高服务精细化水平,根据分散供养服务对象身体状况、自理能力、生活环境进行分类,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服务,其中,红色为重点管理服务对象,每周上门两次。
五是强化集中监管考核。落实镇(街道)属地管理责任,实施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照料服务的监管,坚持激励、促进、有效的原则,健全监管考核机制。综合照料服务内容、特困人员满意度、资金使用绩效等监管考核指标,建立考核结果与镇(街道)社工站绩效挂钩机制。一是加强集中照料服务监管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服务,或服务质量不高、评价考核不合格的,要求各镇(街道)及时解除委托照料服务协议。二是加强集中照料工作人员绩效评价。采取检查巡查和组织特困供养人员满意度调查、邻里评价等方式,对特困供养人员满意度不高,邻里评价差的,由各镇(街道)督促社工站及时调整照料服务人。三是强化集中照料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先后出台《乡镇(街道)社工站财务管理工作指引(试行)》、《乡镇(街道)社工站物资采购指引》,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每年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促进照护服务项目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运营,努力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照料服务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