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累计投入近千万,崇川建成741家社区社会组织

让“热心肠”连成片,让“好心人”更专业

来源: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1-21 字体:[ ]

TIM图片20191121085919.jpg

“在家里孤零零的没意思,来这吃饭,既热闹又可口!”在城东街道德民社区的老来乐助餐中心,杨学蓝老人如是说说,“这个助餐中心非常方便,既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难题,也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崇川区以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回应居民诉求,大力发展以社区社会组织为重点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建成社区741家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公益互助、开展活动、参与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满足多元的居民需求,增强百姓的获得感。

一、从互助帮忙到专业组织,社会组织华丽转身

“朱伯伯、顾阿姨,我们来了!”,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吴玉霞助残工作室负责人的志愿者来到79岁的褥疮患者朱汉如家。志愿者一边帮朱老按摩,一边与朱老老伴交流护理心得。20多年前,朱老因脑溢血瘫痪,多年卧床,导致身上长了两个酒杯大的褥疮。2016年,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发起了“对褥疮说Bye”项目,朱汉如被列为首批受助对象。经过近3年的精心护理,老人的创口已经明显改善,在志愿者手把手的辅导下,朱老的老伴也掌握了简单的按摩技巧。

“褥疮干预”项目是我市首个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示范项目。目前,已有80多位专业医务志愿者参与到项目中,为400多名对象提供了上门医护及护理指导。2000多人获得了褥疮家庭护理培训,55万元的褥疮药物、床垫、坐垫等护理物品送到了服务对象家中。

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是我市第一家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服务的青年社会组织。“一开始,我们只是本着‘残疾人抱团取暖’的初衷。”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吴玉霞助残工作室负责人吴玉霞本人是肢体残疾人,她告诉记者,残疾人代表之家成立之初只有3名成员和9名非专业志愿者,开展的服务大多是才艺展示、交流倾诉、法律知识培训。经过8年的专业化发展,代表之家的成员和志愿者人数大大增加,专业化程度也大大提升,先后执行了2届中央财政项目、2个省公益创投项目、2个市公益创投项目、5个区公益助力计划项目。

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代表之家的发展历程代表了崇川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脉络。从“老娘舅””红袖套”到能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崇川区社区社会组织迎来了华丽转身。“近20年间,崇川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崇川区民政局副局长鲁群毅介绍,从2001年崇川区社区改革开始,大批“单位人”转型为“社会人”,社区工作者也走向职业化,在社区的倡导下,以“熟人服务熟人”、“熟人带动熟人”为特色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初步建成,这是组织的志愿服务阶段,但提供的服务相对碎片化。2008年开始,崇川区社区社会组织进入组织建设阶段,社会组织有了章程和规范,这个阶段涌现出了如巾帼晚霞、孙爷爷谈心室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2016年起,社区社会组织进入专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开始回应社会治理体系需求,更好地满足了居民诉求。

二、从唱歌跳舞到多种服务,社会组织走向专业

走进位于城东街道德民社区的“老来乐”老年服务中心,老人们幸福的笑声让整个活动室都明亮起来。“老来乐”原本只是一个睦邻组织,大家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而现在,“老来乐”服务的空巢独居老人已达到了170余人,服务的内容也涵盖了老年助餐、助医、助学、助乐、助急、助困等几大领域。去年9月21日即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由“老来乐”具体实施的认知症友好社区项目正式启动,德民社区成为全市首个认知症友好社区。

“在‘老来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简单的自娱自乐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老来乐”负责人李坤介绍。2016年,李坤等“老来乐”骨干发现,随着社区居民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老人出现了认知症或认知症倾向。于是,针对认知症患者的“牵手相伴健康行”项目正式启动。

今年82岁的居民施廷荣,患认知症多年,他有幸成为该项目第一位受益者。三年来,志愿者陪他参加各项活动,唱歌、打乒乓、做手指操、一起排练节目,一起登台演出……大家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施老的病情发展有所延缓,从连亲人的名字都叫不出发展到现在能够主动对志愿者说出“谢谢”了。“这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认知症康复训练项目负责人冯善鸣介绍,2017年起,“老来乐”在小区内招募志愿者,学习认知症专业知识,对小区老人进行走访筛查,筛选出需要帮助的老人进行结对,定期开展康复训练、科普讲座、一对一帮扶等活动。为了减缓认知症老人的症状,志愿者们动足了脑筋,光是用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手指操、舌头操就有好几套。

去年,为了更好地服务认知障碍患者,“老来乐”为老人和志愿者们制作发放黄手环,每个硅胶手环上都印着“请帮我找家人”字样,及志愿者、家人的电话号码。“我们还发动了小区周围保安、商户等帮忙留意认知症患者动向。”德民社区党委书记沈晓炎表示,打造认知症友好社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鲁群毅介绍,2016年以来,崇川区民政局积极探索崇川区社会组织的转型发展之路,在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推动崇川区的社会组织向专业化和专职化方向转型。涌现了一批以“老来乐”为代表的优秀示范组织,成为社会服务的有益补充。

三、从提供服务到参与治理,社会组织凝聚人心

“看我们的小花园,能不能想象这里曾是杂草丛生的荒地。”站在丽茵嘉园“梦想花园3.0”项目现场,虹桥街道跃龙社区夕阳红知心社负责人冯培荣感慨万千。进入深秋,花园里的花虽然谢了,但郁郁葱葱的灌木仍显得生机无限。

TIM图片20191121085929.jpg

跃龙社区辖区内有光明东村、丽茵嘉园等7个小区,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绿地由于管护不到位成为垃圾集中地或荒地。“每年都清,但过不了多久就回潮。”社区主任江韩兰对此头疼不已。2017年,跃龙社区正式引入“花园营造”项目,冯培荣为项目负责人。“让居民自己动手打造自己的家园。”冯培荣在社区的帮助下充分调动起了居民们的积极性,花圃如何规划、种什么花、栽什么树都由居民民主决定,连步道都是居民自己动手修的。为了给花圃营造点“花样”,冯培荣带着居民们到各个工地寻找花砖、草坪砖,步道的一侧还铺上了鹅卵石。冯培荣骄傲地说:“除了丽茵嘉园,现在我们社区共建了6个花圃、近7000平米绿地。”

“‘梦想花园’不仅让绿色充满居民生活,也充分发挥了居民的积极性,不少居民从反对到观望再到参与,喜欢唱反调、发牢骚的人,现在成了小区建设的积极分子。”江韩兰说,更明显的好处是,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帮助下,社区从“一地鸡毛”的邻里纠纷、事务中解放出来,居民们有事会优先到邻里议事处,由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前期介入,在社区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和平桥街道北濠东村社区,在打造社区花园的基础上,北濠东村成立了“濠管家”议事联盟,每个月都会发动居民代表就社区事务进行协商,近期他们“议事”的主题是“河道卫士”如何维护覆绿成果。集思广益下,大家决定按河道将“河道卫士”分成两组,定期开展拔草、安装宣传牌等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排班巡查等。“以前这些事都要由社区进行发动,参与的人一直是那些居民骨干,但由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发动,更多人加入到社区治理中来了。”社区党委书记江莉萍说。

南通市崇川爱德社会组织建设中心负责人黄燚介绍,近年来,崇川区民政局通过启动实施公益助力计划,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目前,崇川区已形成了“花园营造计划”、“康伴计划”、“社会监护人”等一批“崇川特色”品牌示范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群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带动了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社会成效显著。

自2011年以来,崇川区连续8年实施社区公益助力计划,面向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公益项目资助。几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支持的公益项目超过400个,项目的实施领域覆盖了为老、青少年、助残、社区自治、环保等领域,每年惠及居民群众约5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