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崇川区民政局——织牢资金管理“安全网”,护好困难群众“救命钱”

来源: 崇川区民政局 发布时间:2019-12-14 字体:[ ]

近日,市区学田街道的顾女士银行卡上到账一笔13万多元的资金,这是崇川区实施因病支出型贫困救助的第一笔发放到位的救助金,顾女士激动地说,这真实雪中送炭啊。据了解,顾女士丈夫多年前去世,与女儿刘某两人生活,退休工资为1214.1元/每月,女儿2018年3月查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到苏州治疗并进行了骨髓移植,花费医疗费用几十万元,导致原本收入就很少的家庭陷入困境。社区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其申请因病支出型贫困救助,经过收集材料上报、居民财产比对大数据系统进行核对、社区民主评议、街道、区级集体讨论审批等一系列程序后,顾女士及其女儿拿到了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金共计13万多元,极大地缓解了顾女士一家医疗及生活压力。

今年以来,崇川区民政局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构建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对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在内,分类分层、阶梯递进的社会救助格局,夯实民生保障底线。截至目前,全区在册低保644户830人,低收入家庭181户409人,特困供养“三无”对象20人,享受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的对象823人,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700余万元。市级出台《南通市市区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暂行办法》后,崇川区民政局积极破解社会救助“悬崖效应”,进一步加大了对支出性贫困家庭的救助力度,先后完成了10户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政策性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和生活救助金共计40万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临时救助作用,先后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0余万元,平均救助600元/人次,最高救助8000元/户,有效发挥了临时救助的“救急难”功能。救助资金面广量大,为了护好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崇川区民政局采取多项措施,织密织牢资金管理的“安全网”,确保救助的精准及时、公平阳光。

一是狠抓事前审批,确保规范救助。所有救助申请实行三级审批制度,社区初审、街道核审,然后提交月度区级集体讨论审批会,审批会由区纪委、财政局、民政局相关人员和各街道保障干部组成,共同参加,集体讨论审批。

二是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外部监督。形成了“凡申请,必评议”的机制,申请对象必须通过社区民主评议。救助申请、审批采取二次公示,公示内容张贴在社区的公示栏显著位置,方便群众参与监督。此外,按照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公示内容,依托政府网站全面建立了涵盖低保、特困对象等信息的社会救助对象长期公示机制。

三是依托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比对。依托省、市家庭财产比对大数据平台,对申请救助家庭的“房子、车子、票子”等全量数据进行核对,系统“机查”和入户“人查”相结合,确保救助精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经过大数据比对和动态核查,清理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低保数量由2018年1月份的974户、1473人下降到目前的644户、830人,减少43%。

四是坚持全程管理,实现社会发放。全流程运用全国低保信息系统、重残两补系统、阳光扶贫系统等资金审批系统,确保线上、线下数据完全一致。社会救助所有资金均通过银行直接打卡到困难群众个人账户,所有资金出入均实现有据可查,保证资金及时准确发放。

五是健全核查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动态核查机制,结合低保专项治理以及提标扩面工作的开展,通过开展一年一度的社会救助动态核查,避免“关系保”、“人情保”、“错保漏保”等问题以及不按户、不按标施保等不规范行为发生。区级结合集体讨论会的召开,每月入户抽查救助对象。崇川区民政局还探索开展了第三方核查工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区所有拿定期补助的救助家庭进行了拉网式的入户清查,对街道救助对象“一人一档”进行了检查,进一步筑牢救助资金使用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