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渐淡,余韵犹存;红旗舒展,记忆长存。当国庆的热烈与中秋的静谧缓缓落幕,中华慈善博物馆(简称“中慈博”)开展的“双节同庆·与善共行”主题社教活动也圆满画上了句号。
中慈博为游客提供了从“观展寻善·有奖问答”到“拍照打卡·善行留迹”再到“免费观影·影韵传善”、谷物画及宫灯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这场跨越双节的慈善文化盛宴,以独特的形式将节日氛围与慈善精神深度融合,为广大游客带来了一场兼具文化体验与心灵触动的美好旅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精彩瞬间吧!
一、观展寻善,有奖问答
中慈博根据展陈内容精心准备了5道慈善历史文化相关题目,供游客参与答题。活动期间,每天吸引了大量游客踊跃参与,答对4道以上即可获得纪念品一份。
纪念品由中慈博精心定制,包含了中慈博吉祥物和馆徽等元素,融入当代审美与实用需求。本次活动还创新推出“扫码答题”的形式,打破空间限制,简化游客参与流程。活动参与度和答题正确率都很高,经常上午就完成当天所有纪念品的发放。参与活动的杨女士表示,该活动让我们从被动接收慈善信息的观众转变为主动探寻慈善文化的参与者,在寓教于乐中体悟中华优秀慈善文化的魅力,在孩子心中播撒善与爱的种子,这种活动很受欢迎,希望馆方能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二、拍照打卡,善行留迹
节日期间,中慈博还推出了拍照打卡活动。该活动融合了时尚与互动性、活力与趣味性,塑造了中慈博多元化的品牌形象。游客纷纷将打卡照片分享到各类社交平台,通过社交网络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感受中慈博的独特魅力。许多网友在看到朋友分享的打卡照片后,主动询问场馆地址、开放时间和展览内容,原本对中慈博不甚了解的群众,也因此激发了前往参观的兴趣,形成了“一人打卡,众人种草”的良好传播效应。
三、免费观影,影韵传善
中慈博在节日期间每天免费播放一部励志类、喜剧类、公益类电影。这并非简单的文化福利派送,而是以电影为载体,将慈善理念、文明风尚与人文关怀融入光影的公益实践,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四、“指尖凝五谷,慈善暖华诞”谷物画活动
10日1日,在培善堂开展了“指尖凝五谷,慈善暖华诞”谷物画活动,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活动以五谷杂粮这一承载农耕文明的载体为媒介,将慈善理念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中,将爱国情怀、丰收喜悦与慈善之心具象为作品,用创意与温情为华诞献礼。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谷物画的制作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爱粮节粮的意识,深受孩子和家长欢迎。
五、“宫灯映善,情暖中秋”手工DIY活动
中秋节期间,中慈博还开展了“宫灯映善,情暖中秋”手工DIY活动。宫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中秋“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涵。活动通过“讲解 + 实践”的模式,让孩子们在亲手制作中触摸传统工艺,了解中秋赏灯习俗背后的文化故事。在绘画灯罩、组装灯架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有效唤醒了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助力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生活中传承和延续。
“双节同庆·与善共行”主题社教活动不仅是一次节日的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慈善文化的有力传播。中慈博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将国庆的爱国情怀与中秋的团圆温情同慈善精神紧密结合,让慈善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动与担当。
未来,中慈博将继续秉持“传承慈善文化、培育向善力量”的理念,不断创新社教活动形式,推出更多贴近群众、富有意义的活动,让慈善之花在更多人的心中绽放,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更多力量。虽然双节的氛围逐渐褪去,但慈善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份因活动而点燃的善念,将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传承,续写中华慈善事业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