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港闸区通燧社区创新建立“六度”工作法

来源: 港闸区民政局 发布时间:2018-06-01 字体:[ ]

通燧社区是港闸区典型的老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居民居住分散,老年人占比全区之最,近年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带领一班人,紧扣居民需求,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勇于探索,创新机制,在社区居家养老、民主协商、三社联动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社区治理工作中,通燧社区善于统筹谋划和归纳总结,将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大主题有效融合,整合有限的社区力量,“社工+义工”发动居民参与,并注重培育“志愿互助、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社区风尚,体系性创立了“六度”社区工作法,实际性、操作性、复制性都很强,具有一定示范引领作用。

一、强化“硬度”,党建引领锻造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方向为根本原则,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将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社区党总支锻造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执行党的决定、教育管理党员和服务社区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优化基层组织架构。根据社区党员数量和分布情况,划分了4个支部、6个党小组、19个党员中心户,形成了“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社区党总支为龙头,党支部书记具体包片,每名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8—10户群众。二是严格党建制度落实。严格落实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7项制度,坚持完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相关制度,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层党建工作从标准化、规范化走向特色化。三是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结合社区党员实际,创新开设集中学习课堂、实景教育课堂、互动交流课堂、情境带入课堂、信息媒体课堂等“五堂课”,有计划性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追忆“初心”等主题活动,受到党员群众欢迎,党员服从支部管理、服务社区群众的意识明显提高,教育管理党员成效较为明显。四是提升管理水平。建立了“1+2”多元社区书记管理模式。“1”为社区党总支书记,“2”分别为社区工作人员轮流担任“轮值书记”和选聘社区有威望、有影响力的党员、群众担任“名誉书记”。日常由“社区书记+轮值书记+名誉书记”共同参与社区重大决策、重要活动和会议,协调解决社区各类困难和问题,服务社区群众、促进社区发展。

二、把准“精度”,需求导向创优居住品质。根据社区群众对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认真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精准治污防污、美化公共环境等工作,切实优化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一是改造老旧小区。社区积极联系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对老小区进行了内外墙出新、雨污分流、屋面平改坡等改造,对社区主入口的道路进行了拓宽、三八小河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煤气罐换成了管道天然气……解决了多年来雨天漏雨、污水管道堵塞、会车难、夜晚出行难、用气难等问题。二是精准治污防污。社区把环保工作作为社区的重点工作来抓,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分片包干,明确责任主体,同时聘请社区网格长成为该网格的环保监督员,形成了“社区书记+社区环保管理员+社区环保监督员”的共管模式。针对社区的三条主要河流,社区还推选出三位民间河长,发动青少年志愿者加入“河小青”队伍,形成“河长+民间河长+河小青”的河道共治模式。三是美化公共环境。近年来社区增加绿化近1200㎡,打造创意文化墙1000米,同时以文明创建为契机清理社区的公共楼道、楼前屋后的乱堆放共600余车,拆除历史违章约1200㎡,社区环境明显提升,整个老社区焕然一新。

三、创设“维度”,网格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根据社区片区、人口分布情况,以“点线面”相结合为原则,推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管理服务模式,做到联系服务群众无盲区、无死角,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服务效能。一是网络划小。建立“1+1+N”的网格化服务体系,即:1个党员服务室(以片区为单位,共设置了6个党员服务室)+1个党员服务室负责人(指定一名党员志愿者负责该网格内的居民事务)+N名志愿者(由老干部、老同志、热心群众等组成),形成“社区有网、网中有室、室中定人、人负其责”的服务格局。二是服务落细。根据社区群众实际需求,设置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破损修复、污水管道堵塞疏通,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化解等20余个服务项目,常态化解决“公共楼道的灯不亮”、“室外健身器材损坏”、“顶楼住户家中渗漏”等问题,解决率达100%。三是效能提升。全面推行代理代办工作制度,对空巢老人、残疾人、卧病在床的困难群众等,落实专门工作人员,上门问需、一对一全程代理代办,电话费、水电煤费用缴纳、物品代购等服务项目均在当天办结。

四、拓展“广度”,民主议事激发自治活力。以“居民说事”为依托,进一步理顺机制,逐步探索形成了“说、理、议、办、评、查”六步工作法,党群沟通交流更为顺畅,居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一是“开放说”与“分类理”相结合。采取接待“说”与入户“说”、固定“说”与随遇随“说”、当面“说”与电话、书面“说”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随时说事、随处说事。分类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登记,整理成议题。二是“民主议”与“明责办”相结合。对牵涉面广的重大事项,采取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的办法确定解决方案。对已经明确办理的事项,落实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和工作要求,办理结果向群众反馈。三是“公开评”与“追踪查”相结合。建立说事议题反馈、结果公示等制度,对群众反映问题,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成立由党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督办组,对重点事项和疑难问题进行跟踪督办,督办结果向社区党总支和当事人反馈。截至目前,“居民说事室”共接待居民说事198件,163件即时得到解决,已成为收集社情民意,增强邻里互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的新平台。

五、感知“温度”,微孝i家融注为民情怀。针对社区老年群体较多的实际,把为老服务作为社区工作重中之重,以“孝”为主线,努力打造“微孝i家”特色品牌,让党员群众在“微孝”服务中幸福“微笑”,不断提升民生工作的“温度”。一是建“微孝”阵地。坚持“办公最小化、服务活动阵地最大化”的原则,打造了14间约有600㎡的微孝服务阵地,涵盖理发、医疗、助餐、阅读、日间照料等各个方面,基本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需求。二是组“微孝”队伍。建立由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的“小老”等组建的微孝志愿者队伍,发动社区周边商户积极参与服务,截至目前“微孝”服务志愿者队伍已达300多人。制作涵盖饮食、超市、车辆维修、电器维修等服务的惠民卡发放至老年人群体,为老年人“点单”服务提供便利。三是创“微孝”特色。以“i(爱)家”和“i(一)家”两大主题为主导、十大服务为主线,成功创建“微孝春风行”、“微孝夏清凉”、“微孝秋实美”、“微孝冬阳暖”四季特色活动品牌。自该品牌创建以来,共举办各类“微孝”主题活动近百余场,受益群众千余次,省市媒体多次报道。

六、聚焦“厚度”,繁荣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以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遵循,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创设载体、搭建平台,切实繁荣社区文化,传递社会风尚,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精神。一是搭建小舞台。在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科普讲堂等传播阵地的同时,挖掘和调动有才艺和特长的居民群众,通过创作主题文艺节目、文艺表演等形式,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港闸故事。定期开展美丽新社区、社区之星、美丽家庭、阅读伴读评比表彰等活动,切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是传递正能量。立足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宣传阵地作用,通过户外宣传、视频播放等形式,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使居民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于精神上领会党的为民举措。采取居民相互推荐、推选身边的好人好事的办法,挖掘身边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近年来共选树“通燧好人”20个。三是引领新风尚。延伸文化宣传的触角,利用文化长廊、文化墙、宣传栏等,见缝插针开展法制、健康教育、环保、科普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社区会议室、健身房、舞蹈房、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的墙面,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文化的宣传阵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