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江苏海门:落户34名流浪乞讨人员让城市边缘人群有“家”

来源: 海门区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0-11-19 字体:[ ]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南通市海门区民政局筑牢兜底保障网,34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落户海门成为新市民,让城市边缘人群“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一是找到“家”的归属

城市救助管理站是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避风港,承担着“救急难”的临时救助职能,对于长期滞留人员,需要提供更持续、更全面的兜底保障。海门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为多方寻亲未果、长期滞留在救助管理站的34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区社会福利院集体户口,将她们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享受城市三无人员特困供养和医疗保障政策,让这些因病因残、连姓名也说不出记不起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的归属感。区社会福利院安排专人对落户人员身份证件进行统一管理,已办理户籍的安置人员一旦查找到其原有的户籍身份,及时申请注销其安置户籍并由救助管理站负责协调接领或送返工作。

二是感受“家”的温暖

2017年11月海门区投入1000万元异地新建高标准救助管理站,占地面积14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站内设施环境一流,现有50张成年人床位和30张未成年人床位。落户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智力残疾或精神疾病,在这里可以接受救助管理站专业的照料服务。对身患疾病的,基本医疗兜底,工作人员掌握医治情况及时遵嘱用药;对年迈体弱的,有专门的适老化改造空间,工作人员熟悉他们生活习惯,照顾起居生活;对于身体残疾但仍有部分劳动能力的,开展基本技能培训……有了这样安全、舒适“家”的温暖,一些曾经言语不通、精神失常、排斥外人、难以沟通的救助对象也渐渐打开心扉、触及点滴尘封的记忆,偶尔还能说上一些不是太清楚的话语。区救助管理站在开展好照料服务的同时,注重与救助对象的日常沟通和例行询问,不放弃任何一条模糊的线索,通过积累线索,为后续的甄别寻亲提供方向。

三是寻亲“家”的团聚

落户安置是关爱这些城市边缘人群的关键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救助对象口中模糊不清的关于“故乡”的记忆,虽然犹如破碎的拼图散落在宇宙洪荒之中,不知何时才能将它拼凑完整,但每拾得一块,都让工作人员为之欣喜和振奋。区救助管理站落实专门人员,拓展和创新寻亲渠道,通过人脸识别技术、DNA比对、“头条寻人”、微信公众号、救助寻亲网、寻亲热线、快手抖音直播、“互联网+”、请公安部门协助、联系安徽马义民工作室帮助等方式,尽最大努力铺就救助人员的寻亲回乡之路。2019年以来为11名落户安置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圆了与家人团聚的梦。虽然帮助特殊对象寻亲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不易,上百次的信息匹配也许才能换来一次的解锁成功;百度地图的点点标记,信息线索的零碎链接,查询电话的各种盲问,各级政府部门的层层对接……但当一个个救助对象回归故里,一个个家庭得以团聚,救助管理工作也因此更加神圣而光荣。

让流浪乞讨人员有“家”,体现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为边缘人群兜底,彰显出一座城市的温情和责任。